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30个案例,唯一公厕改造案例——北京
01
“厕所革命”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遍布城市、乡村各个角落的国家工程,是改善厕所硬件、改变顽疾陋习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国人文明进步的一场“革命”。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延边州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北京历来重视公厕建设,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公厕升级改造,增加数量,提升品质。
1965年至1979年,实施胡同公厕大规模建设,将沟槽式旱厕改成沟槽水冲公厕,人工掏粪变为吸粪车抽运。改革开放后,公厕实施分类建设管理,实施“公厕收费,以厕养厕”政策。
1994年开始大规模改造胡同公厕,3000座胡同公厕从四类(旱厕)改造为三类。
2002年至2007年,城八区主要道路上的公厕全部改造为二类及以上公厕,取消公厕收费。
2008年,启动新农村公厕建设,到2010年建成新农村公厕6522座。“十二五”时期,围绕公厕现代化建设,北京市加强公厕硬件设施建设,突出公厕节水、节能、环保、人性化的理念,改造648座旱厕,对1683座公厕加装防冻设施,第三卫生间达到1000余座,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0%,无障碍率达到60%。
截至2017年底,北京公厕数量为20767座,保有量世界第一,城市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6.74%、农村达到79.06%,每万人拥有公厕6.7座(不含行业公厕),超过国家每万人拥有2.3座公厕的水平,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分布4.5座公厕,符合居住区每平方公里分布3—5座公厕的国家标准。
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公厕的环境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在公厕数量总体充足的同时,依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建成区胡同平房地区公厕存在硬件设施差、环境脏乱、异味突出、冬冷夏热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国际一流目标有差距。
二是农村地区公厕设施条件差,仍有1717座传统旱厕运行管理不到位,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品质。
三是三类以下公厕(旱厕)改造难度大,基本位于市政排水管网未覆盖地区,难以解决排水问题。
0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公厕工作作为解决民生短板的突出问题来抓,深入调查研究,优化政策措施,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发动基层、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以来,全市完成建成区公厕提升改造800座,农村公厕完成旱厕达标改造1100座,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力争2020年底前解决农村公厕不达标问题。
(1)
察实情,对全市公厕进行登记造册
北京公厕实行市、区、街(乡镇)、村四级管理,区、街(乡镇)、村三级作业体制。市级部门负责制定规划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区级负责组织任务实施、日常检查、运行和维护,区环卫服务中心、街(乡镇)、村按照产权负责公厕运行维护,以产权单位自建保洁队为主。公厕规划布局以固定式、附建式为主,以社会公厕为辅,适当补充移动公厕。公厕实行分类管理,达标公厕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类(不含)以下为不达标。
为有效推动“厕所革命”,掌握公厕具体情况,全市组织开展公厕普查,采取专业公司普查与各区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厕逐座拍照、经纬度定位进行登记造册,形成互动式公厕台账。同时,将普查信息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厕云平台中,实现公厕数据互联互通、市民可随时查询的状态。经过普查,进行统一筛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城市化管理地区公厕6663座,确定2160座公厕需提升改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等13个区农村地区公厕8199座,确定1717座三类以下公厕不达标。
(2)
谋实事,深入研究“厕所革命”政策措施
在全市公厕普查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起草“厕所革命”工作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府将“厕所革命”纳入实事项目,确定了“厕所革命”的原则和工作理念,提出了“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工作机制和三年逐步消灭三类以下公厕的工作目标,并召开全市大会部署“厕所革命”,明确推进步骤和责任分工,“厕所革命”从2018年1月开始到2020年结束,前后分四个阶段。
2018年1至4月,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按照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任务台账。
2018年5至12月,在核心区、朝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及西客站开展公厕服务品质提升试点,形成试点成果。
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全市组织推广试点成果,因地制宜加装防冻、保温、除臭设施,发展智能、节能(水电)、环保、资源循环等新型公厕。
2020年11至12月,对公厕服务品质提升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明确各区政府是推进“厕所革命”责任主体,各部门分工负责,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协助做好公厕建设规划手续办理,财政部门加强“厕所革命”资金支持,旅游、交通、园林等行业部门做好管理范围内的公厕品质提升,农村管理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农村地区“厕所革命”,宣传部门加强“厕所革命”宣传工作,倡导市民共建共享美好如厕环境。
优化政策加大投入。发布《北京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对一、二、三类公厕的运行费用给出指导价格。结合农村公厕改造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农村地区公厕建设、运行补助标准(建设一类公厕补助40万元/座、二类公厕30万元/座、三类公厕20万元/座;运行一、二类公厕每年补助6万元/座、三类公厕4.5万元/座)。公厕运行维护资金以市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划转到各区。加强公厕运行服务资金投入,在确保城市公厕每座每年市级1.25万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将农村公厕建设补助1.89亿元全部转为农村地区公厕运行补助资金,加强对属地政府的考核,未足额使用市级划转事项资金的区,在市政府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厕达标改造政策,研究出台《北京市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厕所革命”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公厕提升改造工作的函》,明确各区按照“责权一致、钱随事走、上下一致”的原则,明确农村地区公厕改造主体,落实建设运行费用。
(3)
出实招,加强“厕所革命”指导监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市、区城市管理部门下移工作重心,深入街道、胡同、农村基层一线指导检查工作,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干部一年内前后33次到各区指导调研,协调解决公厕产权不清、部门合作不畅、接水接电、恢复重建等问题,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区、街、村四级合力,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工作落实监督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每周开展调研检查,每月听取进展情况,讲评工作,每季度通报“厕所革命”工作完成情况。将“厕所革命”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首都环境建设考评体系,对“厕所革命”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修订发布《公共厕所建设规范》。规定公厕规划、设计、卫生设施设置安装与验收要求,对旱厕改造提出要求,完善分类建设指标:一类公厕要满足第三卫生间、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空调、烘手器等34项指标;二类公厕要满足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等29项指标;三类公厕要满足独立式大便器等16项指标。修订发布《农村公厕、户厕建设基本要求》。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精简农村公厕分类指标,要求农村公厕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加装防冻设施,明确农村公厕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及户厕覆盖进行规划。
组织“厕所革命”培训,围绕公厕建设运行管理,全市先后组织10次培训,各委办局、各区、街乡镇村2000多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重点讲解政策措施、技术应用等内容;与市人力社保局共同举办“厕所革命”高级研修班,对近100名公厕管理干部进行“厕所革命”专业、系统的培训,强化业务能力。市委组织部拍摄《农村大讲堂》“实施‘厕所革命’,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节目,通过北京长城网对市农村公厕达标改造工作进行了宣传,给乡镇村公厕管理干部通过网络学习农村公厕达标改造相关政策创造了便利条件。
